90后国际裁判蒋叶非的成长之路,挫折是人生最好的老师
裁判的哨声清脆利落,蒋叶非站在场地中央,四周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观众,他的手势专业而自信,这一刻,他等待了整整十年。
2025年亚洲青年篮球锦标赛刚刚在马来西亚落幕,中国国际级裁判蒋叶非完成了三场关键比赛的执裁任务,比赛结束后,他在接受专访时坦言:“最难忘的还是第一次执裁国际比赛的经历,正是那些挫折让我真正成长。”
01 初露锋芒,大学时期与裁判工作结缘
蒋叶非与裁判事业的结缘始于大学时代,2015年,还是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他,在一次校际篮球比赛中首次接触裁判工作。
“当时只是替补裁判,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紧张感。”蒋叶非回忆道,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因为一个界外球误判而被教练质疑的场景,“那种羞愧感让我下定决心,一定要精通规则”。
他每天花费数小时研究国际篮联的最新规则,观看经典比赛录像,对着镜子练习手势和跑位,2017年,蒋叶非通过一级裁判员考核,开始执裁省级青年比赛。
02 遭遇挫折,首次国际执裁的紧张与失误
2022年,蒋叶非获得了首次国际执裁机会——在东南亚运动会担任篮球比赛助理裁判,然而这场期待已久的首秀却险些成为他的“滑铁卢”。
“那场比赛双方对抗激烈,节奏极快。”蒋叶非回忆道,“我第一次在那么多国际观众面前执裁,手心全是汗。”
第二节比赛中,一个关键进攻回合,蒋叶非做出了阻挡犯规的手势,而主裁判却同时鸣哨示意进攻犯规,两人截然相反的判罚立即引起现场混乱和教练的强烈不满。
“那一刻我大脑一片空白,规则条文在脑中乱成一团。”蒋叶非坦言,尽管最终通过录像回放纠正了判罚,但那个瞬间的犹豫和不确定性让他深感挫折。
03 潜心学习,从失败中汲取经验
那次经历后,蒋叶非没有气馁,反而开始了更为严格的自省和训练,他专门请教了国内资深国际裁判,将经典案例整理成册,反复研究不同文化背景裁判的执裁风格。

“国际比赛与国内比赛完全不同。”蒋叶非说,“语言差异、文化差异、甚至对规则理解上的细微差别,都可能影响判罚的准确性和一致性。”
2023年,蒋叶非参与了FIBA举办的国际裁判高级培训班,与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的裁判一起学习最新规则解读和执裁技巧,这段经历让他对裁判工作有了全新认识。
“裁判不仅是规则的执行者,更是比赛的管理者,需要理解球员的心理,预判比赛走势,在关键时刻做出准确且果断的判罚。”
04 突破自我,国际赛场上的成熟表现
2024年巴黎奥运会预选赛成为蒋叶非裁判生涯的转折点,在立陶宛赛区的一场关键比赛中,他作为主裁判处理了一次几乎引发冲突的场面。
当时比赛还剩最后1.2秒,两队平分,防守球员在篮下与进攻球员发生身体接触后倒地,全场观众都站起来等待判罚。
“那一刻,我回想起所有训练和经历。”蒋叶非说,“我清晰地看到那是进攻球员的非法延伸手臂,立即鸣哨示意进攻犯规。”
判罚后,现场大屏幕回放证实了他的判断,双方教练均无异议,这场比赛后,蒋叶非收到了国际篮联裁判委员会的表扬信。
05 传承经验,培养新一代裁判人才
蒋叶非除了继续执裁国际比赛外,还担任中国篮协裁判培训讲师,将自己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裁判。
“许多年轻裁判害怕犯错,但挫折是最好的老师。”蒋叶非经常在培训课上分享自己首次国际执裁的经历,“正是那些失误和纠正的过程,让我真正理解了裁判工作的深层次要求。”
他特别强调:“裁判工作不仅是技术活,更是艺术,需要在瞬息万变的比赛中保持冷静,在压力下做出准确判断,这需要大量的实践和反思。”
06 科技赋能,新时代裁判的挑战与机遇
随着2025年国际篮联新规的实施和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,裁判工作正在经历革命性变化,蒋叶非站在适应这些变化的最前沿。
“VAR技术、人工智能辅助系统正在改变比赛判罚方式。”蒋叶非说,“但科技永远不会完全取代裁判,相反,它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——我们需要理解技术原理,合理运用科技手段,同时保持对比赛的直观感受和掌控能力。”
他目前正在参与编写《国际篮球裁判科技应用指南》,预计将于2026年发布,这本指南将帮助全球裁判更好地融合技术与传统执裁艺术。
蒋叶非每周仍坚持训练体能、研究比赛录像、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心得,在他手机屏保上,一直保留着2022年那场让他遭遇挫折的东南亚运动会比赛照片。

“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,就想起那个犹豫不决的年轻裁判。”他说,“我提醒自己,成长来自于不断超越那些自以为不可能逾越的障碍。”
明年,蒋叶非将踏上2026年男篮世界杯预选赛的执裁舞台,从大学球场到世界赛场,从青涩到成熟,他用十年时间诠释了:真正的大师不是从不失误,而是每次失误后都能重新站起来,比过去更加优秀。
相关文章
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