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一位身姿挺拔的东方青年正快步走向图书馆,他背着装有笔记本电脑和击剑装备的双肩包,眼神锐利而专注,仿佛随时准备应对挑战,他就是费若秋——从法国职业剑坛激流勇退,如今在常春藤盟校追寻学术与体育平衡发展的中国击剑运动员。
巴黎的辉煌与转身
费若秋的击剑生涯始于上海徐汇区少体校,16岁被法国国家击剑学院相中后远赴欧洲训练,在欧罗巴的岁月里,他先后夺得法国青年锦标赛冠军、世界大学生击剑锦标赛银牌,以及国际剑联世界杯系列赛的多项奖牌。
“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运动巅峰期选择求学之路。”费若秋在哥大附近的咖啡馆接受专访时坦言,“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胜负,更是如何思考,在巴黎训练时,我经常参观卢浮宫和索邦大学,那种艺术与学术并重的氛围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规划。”
2023年,费若秋做出了令法国剑坛惊讶的决定——接受哥伦比亚大学的全额奖学金,主修体育管理与数据科学双专业,同时担任哥大击剑队助理教练。

象牙塔中的平衡之道
哥大的学术压力举世闻名,对于一名职业运动员更是挑战,费若秋的一天从清晨6点开始:先进行90分钟体能训练,然后赶赴早晨的课程,下午指导击剑队训练,晚上则沉浸在图馆和实验室中。
“时间管理是我学到的最重要技能。”费若秋展示了他精心规划的时间表,“每15分钟都有安排,连吃饭时间都精确计算,这就像击剑比赛中的节奏控制,需要在进攻与防守间找到最佳平衡点。”
他的数据科学教授安德森·威廉姆斯评价道:“费若秋将运动员的纪律性带到了学术领域,他最近完成的《击剑动作生物力学分析算法》项目,创新性地将计算机视觉技术与体育训练相结合,这种跨学科思维令人印象深刻。”
东西方击剑文化的桥梁
作为少数同时经历中国、法国和美国击剑体系的运动员,费若秋对三种剑道文化有独特见解。
“中国击剑强调技术精准和纪律性,法国注重艺术性和战术创新,美国则更看重体育与教育的结合。”他分析道,“我的目标是融合这三种体系的优势,未来帮助构建更科学的击剑训练方法。”

费若秋在哥大创立了“击剑跨文化研究小组”,定期举办讲座和工作坊,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击剑运动员、教练和学者交流经验,该小组已成为纽约击剑界的重要交流平台,连美国国家击剑队教练也曾前来参与讨论。
科技与体育的融合探索
在哥大工程学院,费若秋正领导一个创新项目: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击剑训练辅助系统,该系统通过传感器和摄像头捕捉运动员的动作,然后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提供实时反馈和建议。
“传统击剑训练依赖教练的经验和直觉,而科技可以帮助我们量化和分析每一个细节。”费若秋解释道,“我们可以精确测量刺击的角度、速度和力量,分析步伐移动的效率和节奏变化。”
该项目已获得哥大创新基金的资助,并与纽约多家击剑俱乐部展开合作,初步研究成果显示,使用该系统的运动员技术改进速度比传统方法快40%。
未来规划:体育与教育的共生
谈及未来,费若秋的眼睛闪烁着光芒,他计划在完成本科学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,专注于体育科技领域的研究和创新。
“长期来看,我希望建立一种新模式,让运动员能够同时追求体育卓越和学术成就。”费若秋说,“许多年轻运动员面临非此即彼的选择:要么全力投入体育,要么放弃运动专注学业,我认为这两者可以相互促进。”
他正在构思一个名为“运动员学者”的全球倡议,旨在为优秀运动员提供灵活的教育机会和资源支持,该想法已得到哥大体育部和几家科技公司的兴趣,预计明年将启动试点项目。
重返赛场的可能性
虽然目前专注于学业,费若秋并未完全排除重返赛场的可能性,他仍然保持每周15小时的击剑训练,并偶尔参加地区性比赛。
“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听起来很诱人,但前提是我能平衡好竞技体育与学术研究。”他谨慎地表示,“无论是否重返职业剑坛,击剑永远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我更感兴趣的是如何用科技和创新推动这项运动的发展。”
在采访结束时,费若秋匆匆收拾东西准备赶往下一场讲座,看着他融入哥大校园中匆匆往来的学子人群,不禁让人想到:这位年轻的“旅法剑客”正在用手中的剑,不仅划破比赛场上的空气,更在划出一条连接体育与学术、东方与西方的独特道路。
在哥伦比亚大学古老的图书馆里,在击剑馆的金属剑道上,费若秋继续着他的双面人生——既是追求学术真理的大学生,又是传承剑道精神的运动员,他的故事证明,在现代社会中,体育与教育并非两条平行线,而是可以交汇出精彩火花的创新之路。
相关文章

最新评论